前兩篇養水期的文都在寫氮家族的循環

這篇就來講一下其他的部分

 

是的!既然想建立環境
不會只有氮循環(硝化系統)

如果只是建立硝化系統
就足以稱作穩定的話
那為何同一個缸子,無法養活所有的魚蝦?

 

大多數的原因是我們的環境不夠適合

 

舉個例子來說:

我用高雄的自來水來養 來自黑水域的短鯛

一定很難養.....即便小心翼翼的照顧短鯛

仍然很容易突然暴斃。

或者,一個極度酸軟的太陽草缸

飼養蘇蝦,那肯定很快就死光

 

這時顯而易見的是....因為與原生水質差異太多

所以生物養不長久

不過我想提的是不只是水質,而是因水質不同帶來不同的環境

因此我會說,因為與原生環境差太多,讓飼養變得更困難

 

因此在養水期的後1/2時間

就是調水質養環境

 

養水的時間我覺得有一個大致上可參考的時間

但沒有絕對的時間

不過可以放心的是,養水的順序仍然是固定的

 

養水的順序,我自己的習慣會分成關燈期,開燈期,調水期

 

以自己想飼養的活體先做功課

確定方向

 

(因為有些活體的耐受性和適應性很高,即便用自來水也很好養

 所以以下例子舉特性明顯的種類)

 

例如,我想飼養蘇蝦

因為蘇蝦來自印尼火山湖

我選擇底材都是火山岩,混合很小比例的黑土(提供營養源)

加入自己喜歡的菌粉,水注滿,有打氣水流就開始養水了

 

關燈期:大約2-4週,大約2週左右可以開始測

    是否已經可以測到高濃度的 NH3/NH4+

    (這階段可能很久,看提供什麼營養源,和培菌濾材也有不同)

    這個階段目的培養異營菌, 讓異營菌充分的分解缸子內的有機物

    包括將有機氮變成NH3/NH4+

    關燈期結束時,水看起來一定要是清澈的

    高濃度的氨/銨,以及由白霧轉清澈是這階段的特徵

    這時不一定測的到NO2 或NO3 

 

開燈期:全天候開,剛進入開燈期之初,水反而會沒那麼清澈

    我猜應該是水中好光的菌群大量繁殖,大約幾天或一週後水又回到清澈

    養到缸壁開始出現一點點藻類,大約1-2週

    這時期,開始出現一些生物跡象,眼睛容易看見的大概就是水蚤

    肉眼見不到的微生物大多也伴隨著藻類一起出現

    開燈期之後,缸子會明顯有一些改變

    在我的操作中,比較奇怪的現象是,開燈期之後,才會慢慢開始測的到NO3

    資料上,硝化菌是厭光的

    但卻是在開燈後才開始量的到NO3的數據

    不過,NO2 / NO3的出現,也代表了 亞硝酸菌和硝化菌 正在運作的產物

    這時期要一路養到NO2 歸0 (雖然NO2也可能重頭到尾都沒測量到過,但NO3會慢慢浮高)

    藻類長出來,就差不多ok了

 

調水期:有藻類跡象出現後,大換水,換入已曝氣過的水,然後調水質

    蘇蝦,我會把GH調到11,TDS大約300

    這數據也有些彈性,目前我TDS大約維持在250左右

    進入調水期之後,開燈可以回到一天12小時

    數據調完,一樣打氣不停,水流不停,正常運作

    大約再等1-2週,缸子的情況將開始有點不一樣

    之後水質數據也無需要再多調整,數據大概都很穩定

    無需再加菌粉,缸子也不會突然爆衝

    養水期結束,缸子的藻相和成長都好像出現生命一般,自己往前

 

像蘇蝦的環境用火山岩砂

水晶蝦用黑土

孔雀魚用大磯砂

黑水域的魚用泥炭土等等

而建立環境用的媒材沒有限定,也沒只能用一種,但不能偏離方向

 

同樣的步驟,會養出完全不同的藻相和缸況

真的很不可思議....

 

生命很有趣,當給予不同的環境,只要是適合生長,將自動的發展起來

不用特別人為去種植安排,寒冷的山頂就是針葉林,濕熱的山腳就是闊葉林

只是要懂得你的生物原本生活在哪裡,他的環境元素是什麼

在養水的時候,將這些素材放進缸子裡

按部就班的培養,就會出現那種生物適合的環境

不管是藻類也好,微生物也好,就是適合你所養的生物

 

 

<<可以看看好玩就好,也可以照著養看看>>
<<這是麻煩的養水方式,還有更進階(更麻煩?)的做法,但就先這樣吧>>

反正好玩嘛...養越麻煩的生物
事前的準備越好
事後越穩定...
也越好照顧...

 

 

以上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terha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