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年多來拉哩拉渣的紀錄
印證了許多資料上和學術上的理論
但也因為得到很多意外的收穫
以致於之後的紀錄內容
也離題到很遠的地方
*翻缸驗證了厭氧層的存在
厚土缸設計之初
其目的是想建立厭氧層
藉由厭氧層的運作
完成水族缸裡最後一道氮循環:脫氮作用
此外 厭氧層也伴隨著還原層出現
透過玻璃缸壁,可看到底土下的情況
還原態,易觀察到的是鐵元素的變化
底土下看到的灰色土層
是三價氧化鐵被還原成 二價亞鐵離子
若是土層裡的黑色區塊是 硫化亞鐵(FeS)
其他元素..就不逐一列舉...
厭氧層和還原層對於水族缸來說
在這次的經驗裡,我覺得好壞參半
水草來說,好處仍是居多
活體就另當別論了
這種系統的風險在於...
可能會因為土裡微生物和細菌過度活躍
造成一些無法預測的汙染
當然這主要影響的都是活體
厭氧菌在水質處理裡
也是相當難控制的一環
厭氧菌的脫氮作用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非常重要
但厭氧菌暴增過量又會造成汙染
中間可對照的學術資料
就不細說...
直接說在水族缸裡的解決辦法:
*有機土壤需要分層配置
*泥碳土不要過量
*換水
土壤裡的有機質是微生物生長的地方
對於底土有賦予生命的意義..
但!過多的有機物在封閉的水族缸裡
有可能發生比較少人討論的"有機汙染"
有機汙染伴隨著細菌增殖和代謝的問題等等
過量泥碳土,伴隨的也是非常大量的厭氧菌
厭氧菌過量,大量分解出來的物質裡
有些是有毒性的,例如碳氫產物: 甲烷(沼氣)
這我在翻缸的時候,有深刻體會
翻出底下用洗衣袋包裹的泥碳土時
發出的味道如臭水溝一般
雖在預料內,仍然讓我印象深刻~~
所以...
-有機土搭配透氣度高的礦化土(黑土,赤玉土等)
-最底可用增加底床間隙的石材,保持透水性
底下的石材也能提供鹼質/礦物質
若能選用有吸附性的石材是更好,是錦上添花
-表層混合較重的砂質土做覆蓋
維護的方式
如果活體是比較敏感的
仍然需要配合換水
幫助水族缸的代謝能力
逐步懂了更多環節
各式各樣的細節卻更加繁瑣
當然可以得到更美好的結果
EX: 水草變得很有韌性,也很好照顧
以上
--
新翻好的缸雖然不是草缸, 但也是用這樣的想法去做了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