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年多來拉哩拉渣的紀錄
印證了許多資料上和學術上的理論

但也因為得到很多意外的收穫
以致於之後的紀錄內容
也離題到很遠的地方

*翻缸驗證了厭氧層的存在

厚土缸設計之初
其目的是想建立厭氧層
藉由厭氧層的運作
完成水族缸裡最後一道氮循環:脫氮作用

此外 厭氧層也伴隨著還原層出現
透過玻璃缸壁,可看到底土下的情況

還原層  
還原態,易觀察到的是鐵元素的變化
底土下看到的灰色土層
是三價氧化鐵被還原成 二價亞鐵離子
若是土層裡的黑色區塊是 硫化亞鐵(FeS)

其他元素..就不逐一列舉...


厭氧層和還原層對於水族缸來說
在這次的經驗裡,我覺得好壞參半

水草來說,好處仍是居多
活體就另當別論了

這種系統的風險在於...
可能會因為土裡微生物和細菌過度活躍
造成一些無法預測的汙染
當然這主要影響的都是活體

厭氧菌在水質處理裡
也是相當難控制的一環

厭氧菌的脫氮作用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非常重要
但厭氧菌暴增過量又會造成汙染

中間可對照的學術資料
就不細說...


直接說在水族缸裡的解決辦法:

*有機土壤需要分層配置
*泥碳土不要過量
*換水

 土壤裡的有機質是微生物生長的地方
 對於底土有賦予生命的意義..
但!過多的有機物在封閉的水族缸裡
 有可能發生比較少人討論的"有機汙染"
 有機汙染伴隨著細菌增殖和代謝的問題等等
 
 過量泥碳土,伴隨的也是非常大量的厭氧菌
 厭氧菌過量,大量分解出來的物質裡
 有些是有毒性的,例如碳氫產物: 甲烷(沼氣)

 這我在翻缸的時候,有深刻體會
 翻出底下用洗衣袋包裹的泥碳土時
 發出的味道如臭水溝一般
 雖在預料內,仍然讓我印象深刻~~

 所以...
 -有機土搭配透氣度高的礦化土(黑土,赤玉土等)
 -最底可用增加底床間隙的石材,保持透水性
  底下的石材也能提供鹼質/礦物質
  若能選用有吸附性的石材是更好,是錦上添花
 -表層混合較重的砂質土做覆蓋
 
 維護的方式
 如果活體是比較敏感的
 仍然需要配合換水
 幫助水族缸的代謝能力


逐步懂了更多環節
各式各樣的細節卻更加繁瑣
當然可以得到更美好的結果

EX: 水草變得很有韌性,也很好照顧

 

以上 
 

--

新翻好的缸雖然不是草缸, 但也是用這樣的想法去做了底

石缸  

偷渡完畢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terha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